垂大使出席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2)“重温初心,面向未来”-纪念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2022年8月27日)
2022/8/27


8月27日,垂大使线上出席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2)“重温初心,面向未来”-纪念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
开幕式上,前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视频)、前日本国总理大臣福田康夫(视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石泰峰、驻日大使孔铉佑(视频)、中日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前驻日大使程永华及前日本国驻华大使宫本雄二(视频)分别致辞。本馆七泽淳公使线下出席开幕式。
垂大使的致辞全文如下:
在现场的、尊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石泰峰阁下、前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阁下、
各位与会代表、以及线上的各位有关人士:
我是刚刚承蒙介绍的日本国驻华大使垂秀夫。日前,我到天津作陪秋叶国家安全保障局局长与杨洁篪中央外办主任之间的对话,目前还处在健康观察期,所以请允许我在日本大使官邸通过线上向大家献上问候。
首先,我对在新冠疫情尚未平息的情况下,通过各方人士的不懈努力、今天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正如本次论坛主题那样,今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而我们也将在一个多月后迎来9月29日这一纪念日。由于机会难得,我想接下来先回顾一下这50年的历程,并再就日中关系的现在和未来坦率地介绍我个人的看法。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句话源于《论语》,意思是说,如果不对未来作长远考虑,那么不久后就一定有忧患发生。
50年前的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首相在前来中国的飞机上,对随行记者的“为什么去北京”的提问,回答道“这是时代潮流”。当时,正是田中首相和大平外相在形势多变的冷战背景下、正确地把握住了“时代潮流”,而且具有不仅对眼前,也对日本未来的50年、100年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另一方面,在迎接日本首相一行初访的中国,也有像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这样的、具有相同战略思维的领导人。但是,光想不做、难成大事。要实现邦交正常化,需要的是甘冒风险的勇气和决心。因为那个年代,日本和中国都有特别多的声音反对邦交正常化。总之,不知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日中两国都有着英明和果断兼备的领导人,他们的政治决断,为日中关系历史谱写下了新的篇章。
从此以后的50年,可以说日中关系一路走来绝非一帆风顺。就拿当前的两国关系来看,也正在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挑战。尽管可以举出的一个理由是,这两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彼此间的对话和交流极为不足,但光凭这点不足以说明当前日中关系的困难现状。在这里,我想谈一下作为给日中关系造成巨大影响的因素、50年来的3个重要变化。
第一,近些年,中国快速发展,日中两国国力对比发生了逆转。自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后,今年年底估计达到日本4倍以上。由于日本曾经提供了约3万6千亿日元的对华援助,所以实际上,一些日本人对于中国如此迅速的变化,是带着不易接受的复杂情感的。至于中国,经历过近代的不幸时期,以及建国后多次动荡的中国,如今飞速发展,并强化作为大国的自信,这是非常令人敬佩的。但如果与此同时,在过程中显露出过分“自信”,并在对外关系上采取被周边国家称作“战狼”的姿态,大家又会如何看待呢。同样中国在对日方面,最近也没有了像过去那样的细致入微的考量,这是不是只是我一个人的感觉呢。
第二,是国民感情的问题。由于前面所讲的因素等,尤其是近年来日本人的对华感情显著恶化。在1970年代到80年代期间,7、8成的日本国民对华抱有好感,即使在中国遇到困难的89年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对华好感度也都维持在5成以上。就因为有这一大背景,当时的日本政府在对华外交方面,能够采取相当灵活的应对。反观近几年日本的对华好感度,却是实际上只有1~2成左右。关于这一点,我想日中双方需要认真考虑。在中国,常常能听到的一句话是,“日中关系的基础在民间”,但我却很难有这种切身体会。原因在于,当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恶化时,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的就是民间交流。所以说,日本的对华好感度不容易好转。
第三,敢于为日中关系冒政治风险的两国领导人也许少了。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是当时两国领导人都具备战略思维和不怕风险的政治勇气的功劳。但是如刚才所说,50年后的今天,中国背靠国力的对外姿态,当然也包括对日方面,让人觉得愈发强硬起来,同时在日本,伴随着对华感情的恶化,涉及中国的事情变成了巨大的政治风险。其导致的结果就是,现如今想要冒着政治风险参与日中关系的双方领导人越来越少。
上面讲的是,与50年前相比所发生的3个重要变化,但并不是说今天的日中关系也要采取50年前的作法。日中两国和国际关系面临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改变。现在最重要的是,两国国民之间的真诚交往,而为此需要的是引导方向的“指南针”。
在新冠疫情致使双方往来和交流停顿的背景下,日中关系正在逐渐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而我坚信,能够给两国国民提供巨大指南的只有两国的领导人。像50年前那样,带着战略思维和不怕风险的政治勇气,两国领导人进行密切沟通,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两国领导人作出的方针指引下,我相信日中两国的国民交流一定会取得重大进步。我同时期待,今后双方全面恢复接收留学生和游客业务,进一步推进后疫情时代的两国合作。通过让双方国民获得对对方的“客观”认识,才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国民交流。
在1972年的《日中联合声明》的前言部分明确指出,“日中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关系。”在50年后的今天,我们所需要的不正是回到这种精神、对未来进行“远虑”吗。
我是日本驻华大使,也是一名摄影家。迄今,我透过照相机的镜头,记录下了众多日中两国的得天独厚的神奇造化、古韵悠长的街市风情、民众的喜怒哀乐。在镜头里所看到的世界,让我更加感悟到日中两国有着颇多的共同点。我作为一名外交官、也作为一名摄影家,衷心希望日中两国都能永久地守护好这份自然美景、两国人民幸福安宁。
最后,我由衷地预祝今天的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与会的诸位身体健康、欣欣向荣。
谢谢大家。
开幕式上,前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视频)、前日本国总理大臣福田康夫(视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石泰峰、驻日大使孔铉佑(视频)、中日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前驻日大使程永华及前日本国驻华大使宫本雄二(视频)分别致辞。本馆七泽淳公使线下出席开幕式。
垂大使的致辞全文如下:
在现场的、尊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石泰峰阁下、前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阁下、
各位与会代表、以及线上的各位有关人士:
我是刚刚承蒙介绍的日本国驻华大使垂秀夫。日前,我到天津作陪秋叶国家安全保障局局长与杨洁篪中央外办主任之间的对话,目前还处在健康观察期,所以请允许我在日本大使官邸通过线上向大家献上问候。
首先,我对在新冠疫情尚未平息的情况下,通过各方人士的不懈努力、今天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正如本次论坛主题那样,今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而我们也将在一个多月后迎来9月29日这一纪念日。由于机会难得,我想接下来先回顾一下这50年的历程,并再就日中关系的现在和未来坦率地介绍我个人的看法。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句话源于《论语》,意思是说,如果不对未来作长远考虑,那么不久后就一定有忧患发生。
50年前的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首相在前来中国的飞机上,对随行记者的“为什么去北京”的提问,回答道“这是时代潮流”。当时,正是田中首相和大平外相在形势多变的冷战背景下、正确地把握住了“时代潮流”,而且具有不仅对眼前,也对日本未来的50年、100年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另一方面,在迎接日本首相一行初访的中国,也有像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这样的、具有相同战略思维的领导人。但是,光想不做、难成大事。要实现邦交正常化,需要的是甘冒风险的勇气和决心。因为那个年代,日本和中国都有特别多的声音反对邦交正常化。总之,不知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日中两国都有着英明和果断兼备的领导人,他们的政治决断,为日中关系历史谱写下了新的篇章。
从此以后的50年,可以说日中关系一路走来绝非一帆风顺。就拿当前的两国关系来看,也正在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挑战。尽管可以举出的一个理由是,这两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彼此间的对话和交流极为不足,但光凭这点不足以说明当前日中关系的困难现状。在这里,我想谈一下作为给日中关系造成巨大影响的因素、50年来的3个重要变化。
第一,近些年,中国快速发展,日中两国国力对比发生了逆转。自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后,今年年底估计达到日本4倍以上。由于日本曾经提供了约3万6千亿日元的对华援助,所以实际上,一些日本人对于中国如此迅速的变化,是带着不易接受的复杂情感的。至于中国,经历过近代的不幸时期,以及建国后多次动荡的中国,如今飞速发展,并强化作为大国的自信,这是非常令人敬佩的。但如果与此同时,在过程中显露出过分“自信”,并在对外关系上采取被周边国家称作“战狼”的姿态,大家又会如何看待呢。同样中国在对日方面,最近也没有了像过去那样的细致入微的考量,这是不是只是我一个人的感觉呢。
第二,是国民感情的问题。由于前面所讲的因素等,尤其是近年来日本人的对华感情显著恶化。在1970年代到80年代期间,7、8成的日本国民对华抱有好感,即使在中国遇到困难的89年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对华好感度也都维持在5成以上。就因为有这一大背景,当时的日本政府在对华外交方面,能够采取相当灵活的应对。反观近几年日本的对华好感度,却是实际上只有1~2成左右。关于这一点,我想日中双方需要认真考虑。在中国,常常能听到的一句话是,“日中关系的基础在民间”,但我却很难有这种切身体会。原因在于,当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恶化时,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的就是民间交流。所以说,日本的对华好感度不容易好转。
第三,敢于为日中关系冒政治风险的两国领导人也许少了。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是当时两国领导人都具备战略思维和不怕风险的政治勇气的功劳。但是如刚才所说,50年后的今天,中国背靠国力的对外姿态,当然也包括对日方面,让人觉得愈发强硬起来,同时在日本,伴随着对华感情的恶化,涉及中国的事情变成了巨大的政治风险。其导致的结果就是,现如今想要冒着政治风险参与日中关系的双方领导人越来越少。
上面讲的是,与50年前相比所发生的3个重要变化,但并不是说今天的日中关系也要采取50年前的作法。日中两国和国际关系面临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改变。现在最重要的是,两国国民之间的真诚交往,而为此需要的是引导方向的“指南针”。
在新冠疫情致使双方往来和交流停顿的背景下,日中关系正在逐渐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而我坚信,能够给两国国民提供巨大指南的只有两国的领导人。像50年前那样,带着战略思维和不怕风险的政治勇气,两国领导人进行密切沟通,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两国领导人作出的方针指引下,我相信日中两国的国民交流一定会取得重大进步。我同时期待,今后双方全面恢复接收留学生和游客业务,进一步推进后疫情时代的两国合作。通过让双方国民获得对对方的“客观”认识,才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国民交流。
在1972年的《日中联合声明》的前言部分明确指出,“日中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关系。”在50年后的今天,我们所需要的不正是回到这种精神、对未来进行“远虑”吗。
我是日本驻华大使,也是一名摄影家。迄今,我透过照相机的镜头,记录下了众多日中两国的得天独厚的神奇造化、古韵悠长的街市风情、民众的喜怒哀乐。在镜头里所看到的世界,让我更加感悟到日中两国有着颇多的共同点。我作为一名外交官、也作为一名摄影家,衷心希望日中两国都能永久地守护好这份自然美景、两国人民幸福安宁。
最后,我由衷地预祝今天的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与会的诸位身体健康、欣欣向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