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大使出席纪念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招待会(2022年9月29日)

2022/9/29
垂大使出席纪念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招待会(2022年9月29日)
垂大使出席纪念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招待会(2022年9月29日)
垂大使出席纪念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招待会(2022年9月29日)
9月29日中午,垂大使出席了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举行的,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及中日友好协会主办的纪念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招待会,并作为日方代表致辞。出席同招待会的还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丁仲礼等中国政府及其他各界从事日中两国相关工作的人士、为日中交流做出贡献的人士、其他在北京居住的日系企业、日中相关团体的代表等。
 
垂大使在致辞中引用了《论语》,回顾当初实现邦交正常化的历程及之后的日中关系。其中,他强调了两国领导人拿出战略思维和政治勇气,相互间开展密切沟通,给两国国民指明大方向的重要性。
 
垂大使的致辞全文如下:


尊敬的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丁仲礼 副委员长、
女士们、先生们、前辈们、朋友们:中午好。
 
50年前的今天,日中两国领导人就是在北京这里签署了《日中联合声明》,从而实现了邦交正常化。50年过去,当前日中关系正处在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从古至今,当我们日本人面对困难的时候,都会从《论语》中找到很多启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就是一种战略思维。
 
在50年前的那个年代,尤其是在日本,反对邦交正常化的声音还很强烈。想到当时的领导人克服的重重困难,不难想象他们的政治觉悟是多么的深远。
 
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到呢?那是因为,尽管处在形势剧变的冷战格局中,但他们仍然牢牢正确把握住了时代潮流,并具备能够把握大局的长远眼光。不知道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当时日中两国都有具备这种“远虑”战略思维和不惧风险的政治勇气的领导人,正是他们的政治决断,拉开了日中关系新的历史序幕。
 
但是,日中关系在邦交正常化以来的50年,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和为贵”、“和而不同”。
这两句是《论语》中我喜欢的格言。
 
日中两国是搬不走的邻邦,也就是所谓的“永久的邻居”。而作为同样重视“和”的国民与人民,只有共存这条道路,而别无其他选择。日中两国既然是邻国,那么彼此间存在各种各样的摩擦、立场分歧,实属正常现象,并不应该惧怕。我们该惧怕的是,日中两国间不再有对话和沟通。
 
“日中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关系。”我认为,本着这一《联合声明》前言的精神,日中两国作为“永远的邻居”,所要做的是,该主张的就主张,在相互尊重的同时,致力于共同发展。
 
为此,必须要以相互信赖作为日中关系的基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论语》里面的教诲。
 
据我听说,在距今50年前的邦交正常化谈判处于极端困难时刻,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在外交上“既不失去原则立场,也要给对方下一个台阶。”正因如此,才终于使《联合声明》得以签字。
 
最近的日中关系往往陷入恶性循环,人员往来单方面进行,或受到限制,总之相互理解不够充分,致使无法培育相互信赖。在这一点,可以说,我们正处在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不够理想的状况。在此背景下,当前需要我们做的恰恰是,刚才所介绍的周总理的替对方考虑的崇高精神。如果双方都采取这样的作法,即坚持自己的主张完全正确,而只是要求对方作出让步,那么是不可能打开闭塞的当前日中关系僵局的。
 
各位朋友: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
 
邦交正常化50年过去了,是否日中关系已知“天命”了?日中关系的“天命”又是什么?我认为,那就是作为“永远的邻居,”实现两国国民的安宁与幸福,为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共同做出贡献。但遗憾的是,从这个意义来讲,只能得出今日日中关系还不算知“天命”的结论。
 
日中关系在相互不信任愈发严重的情况下,能成为指引两国国民的“指南针”的,只有两国领导人。时代越来越要求,两国领导人像50年前那样,拿出战略思维和政治勇气,相互间开展密切沟通,给两国国民指明大方向。
 
以上所谈是我平时思考的有关日中关系的要点。我由衷地期待,这一值得纪念的今天,能够成为我们回顾50年来的历程,迈向“具有建设性的、稳定的日中关系”的新的起点。同时,我也愿在驻华大使的岗位上,与大家一道,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而继续贡献绵薄之力。
 
最后,我与各位一起共贺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并向一直以来为发展两国关系尽心尽力的各位人士表示敬意和谢意。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