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届 东京-北京论坛”大使致辞(2023年10月20日)
2023/10/20


10月19-20日,由日本言论NPO与中国外文局主办的“第19届东京-北京论坛”在北京举行,围绕“亚洲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合作:日中两国的责任——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之思考“,两国官员以及有识之士进行深入讨论。
日本国驻华大使垂秀夫在10月20日召开的全体会议上致辞,全文如下。
中国外文局局长 杜占元先生、
原东京奥组委秘书长 武藤敏郎先生、
在坐的各位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首先,我对第19届“东京-北京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由衷的祝贺。
此届“东京—北京论坛”是自2019年10月以来、时隔4年的面对面举行。由于新冠疫情以及中国严格防疫措施的影响,日中之间的交流曾经遭遇到困难。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各位有关人士却仍能通过线上等渠道,坚持和维护这一框架,表现出了巨大的热情和努力,我对此表示钦佩。
今年正值《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加之去年的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恰是回顾两国关系所走历程、思考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难得的机会。
但是,审视当前的日中关系,的确不容乐观。除了新冠疫情、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及最近中东局势等世界形势的剧变,还面临着两国国民感情进一步恶化使构建“具有建设性、稳定的日中关系”变得困难的情形。
近期,围绕福岛第一核电站ALPS处理水排海,在日中两国之间产生了对立。我国有关ALPS处理水的安全性,一直在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进行细致说明。然而,中方却作出了“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的决定。此外,像中国各地打往日本国内电话进行骚扰等不理智行为也屡屡发生。现在,我们大使馆每天仍能接到1万5千个左右的骚扰电话。
2023年仅剩最后两个月。我认为,日中两国有必要利用日中韩三国框架、11月的APEC等国际会议场合,频繁开展包括首脑在内的所有层面的沟通,以恢复政治互信,进而实现具体问题的解决。
在座的各位朋友们:
借今天难得的机会,我想结合这些现状,就今后如何推进日中关系,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我的关键词是“回归理性”。
可能很多人还记得,2012年10月,围绕尖阁列岛,引起了日中两国舆论的轩然大波。当时,我正在北京担任政务公使。在中国,各地日本相关设施遭受到了暴力和破坏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有位中国有识之士在互联网上呼吁中国民众要采取理性态度。这位虽然表示坚决不能接受日本有关尖阁列岛的立场,但同时谴责一些中国民众诉诸暴力表明自己立场的行为。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表明这样的态度是非常需要勇气的。此后,我有缘得与这位人士见面。
一见面,我就感到这是一个遇事能够理性思考的人物。但同时,这位对日本,特别是历史问题的看法也非常尖锐。因为其父亲曾是与旧日军战斗过的那代人,所以从懂事起就常听到日本人有多么残忍的说法,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我问这位人士有没有去过日本,答说“一次都没有”。我说:“批判日本完全没有关系。只是希望在用自己的眼睛看过日本之后再批判也不迟。”我建议这位人士去日本实地考察。
后来,我再次见到了从日本回来的这位。其对我说:“我有很多话想说,但首先我想谈谈在日本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于是,热情地谈起了与一位日本志愿者的邂逅。
在日本某个地方城市的时候,一位日本志愿者担任地陪。在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两个人就尖阁列岛问题展开了讨论。
日本志愿者说:“我相信尖阁列岛是日本的,但我知道中国也有自己的立场,即使提交到国际司法法庭,我也相信日本会赢。但是,万一判决对日本不利,大多数日本国民也会接受。”
听到这番话,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作为一名日本人,一名普通市民,对于法治,乃至国际司法抱有如此理性的态度以及崇高的敬意,这让人感到非常震惊。之后,其在电话中跟出发前一直反对其去日本的父亲说,“我在日本遇到的日本人和您口中的战争时的日本人完全不同。”
通过赴日,这位人士对日本的看法发生了巨变。我认为,这就是理性地用自己的眼睛看日本、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的结果。
打那之后十多年过去了,到访日本的中国人数量飞速增长。值得庆幸的是,实际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大多对日本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就是即使遇到问题却也能以理性的态度予以对待。,
当然,也有人指出日本人对中国理解不足,以及缺乏理性地批判中国。为了在日中两国之间建立不可动摇的相互理解、相互信赖,迫切需要日中两国的国民理性地正视对方真实面貌,并开诚布公地相互学习。
我认为,日中关系的未来正是寄托在这样的理性人士身上。坦率地说,在日中两国培养这样的理性人群,或许就像在沙漠中给树苗浇水一样,是一项务实而艰苦的工作。尽管如此,我仍然坚信,只有给日中关系的土壤中施加“理性”的营养,才是把我们所追求的“具有建设性、稳定的日中关系”培养成参天大树的王道。
不久之前的国庆假期,我去了福建省的霞浦(赤岸)。霞浦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渔村,并作为摄影圣地广为人知。同时,这里也是1200多年前空海法师乘坐遣唐使船遭遇风暴漂流靠岸的地方。一开始被怀疑为海贼的来袭,50天没有得到登陆的批准,但是,唐朝的官吏看到空海所写的请愿书,就理性地接待他们这些遣唐使,批准空海赴长安。
在法师曾逗留过的那片土地上,一边拍摄从海上升起的美丽日出,一边遥想空海上岸时的情景,不禁感慨良多。日中两国是搬不走的“永远的邻居”,拥有着世上罕见的“守望相助”的悠久历史。
今天有幸同各位分享我的体会,希望能继承先人们的伟绩,重树开拓未来的决心。
最后,祝愿与会的朋友们身体健康、万事顺遂、日中关系取得更大的发展,并再次对有关人士为举办本届论坛付出的努力致以由衷的敬意。
谢谢大家。
日本国驻华大使垂秀夫在10月20日召开的全体会议上致辞,全文如下。
中国外文局局长 杜占元先生、
原东京奥组委秘书长 武藤敏郎先生、
在坐的各位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首先,我对第19届“东京-北京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由衷的祝贺。
此届“东京—北京论坛”是自2019年10月以来、时隔4年的面对面举行。由于新冠疫情以及中国严格防疫措施的影响,日中之间的交流曾经遭遇到困难。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各位有关人士却仍能通过线上等渠道,坚持和维护这一框架,表现出了巨大的热情和努力,我对此表示钦佩。
今年正值《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加之去年的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恰是回顾两国关系所走历程、思考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难得的机会。
但是,审视当前的日中关系,的确不容乐观。除了新冠疫情、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及最近中东局势等世界形势的剧变,还面临着两国国民感情进一步恶化使构建“具有建设性、稳定的日中关系”变得困难的情形。
近期,围绕福岛第一核电站ALPS处理水排海,在日中两国之间产生了对立。我国有关ALPS处理水的安全性,一直在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进行细致说明。然而,中方却作出了“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的决定。此外,像中国各地打往日本国内电话进行骚扰等不理智行为也屡屡发生。现在,我们大使馆每天仍能接到1万5千个左右的骚扰电话。
2023年仅剩最后两个月。我认为,日中两国有必要利用日中韩三国框架、11月的APEC等国际会议场合,频繁开展包括首脑在内的所有层面的沟通,以恢复政治互信,进而实现具体问题的解决。
在座的各位朋友们:
借今天难得的机会,我想结合这些现状,就今后如何推进日中关系,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我的关键词是“回归理性”。
可能很多人还记得,2012年10月,围绕尖阁列岛,引起了日中两国舆论的轩然大波。当时,我正在北京担任政务公使。在中国,各地日本相关设施遭受到了暴力和破坏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有位中国有识之士在互联网上呼吁中国民众要采取理性态度。这位虽然表示坚决不能接受日本有关尖阁列岛的立场,但同时谴责一些中国民众诉诸暴力表明自己立场的行为。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表明这样的态度是非常需要勇气的。此后,我有缘得与这位人士见面。
一见面,我就感到这是一个遇事能够理性思考的人物。但同时,这位对日本,特别是历史问题的看法也非常尖锐。因为其父亲曾是与旧日军战斗过的那代人,所以从懂事起就常听到日本人有多么残忍的说法,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我问这位人士有没有去过日本,答说“一次都没有”。我说:“批判日本完全没有关系。只是希望在用自己的眼睛看过日本之后再批判也不迟。”我建议这位人士去日本实地考察。
后来,我再次见到了从日本回来的这位。其对我说:“我有很多话想说,但首先我想谈谈在日本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于是,热情地谈起了与一位日本志愿者的邂逅。
在日本某个地方城市的时候,一位日本志愿者担任地陪。在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两个人就尖阁列岛问题展开了讨论。
日本志愿者说:“我相信尖阁列岛是日本的,但我知道中国也有自己的立场,即使提交到国际司法法庭,我也相信日本会赢。但是,万一判决对日本不利,大多数日本国民也会接受。”
听到这番话,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作为一名日本人,一名普通市民,对于法治,乃至国际司法抱有如此理性的态度以及崇高的敬意,这让人感到非常震惊。之后,其在电话中跟出发前一直反对其去日本的父亲说,“我在日本遇到的日本人和您口中的战争时的日本人完全不同。”
通过赴日,这位人士对日本的看法发生了巨变。我认为,这就是理性地用自己的眼睛看日本、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的结果。
打那之后十多年过去了,到访日本的中国人数量飞速增长。值得庆幸的是,实际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大多对日本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就是即使遇到问题却也能以理性的态度予以对待。,
当然,也有人指出日本人对中国理解不足,以及缺乏理性地批判中国。为了在日中两国之间建立不可动摇的相互理解、相互信赖,迫切需要日中两国的国民理性地正视对方真实面貌,并开诚布公地相互学习。
我认为,日中关系的未来正是寄托在这样的理性人士身上。坦率地说,在日中两国培养这样的理性人群,或许就像在沙漠中给树苗浇水一样,是一项务实而艰苦的工作。尽管如此,我仍然坚信,只有给日中关系的土壤中施加“理性”的营养,才是把我们所追求的“具有建设性、稳定的日中关系”培养成参天大树的王道。
不久之前的国庆假期,我去了福建省的霞浦(赤岸)。霞浦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渔村,并作为摄影圣地广为人知。同时,这里也是1200多年前空海法师乘坐遣唐使船遭遇风暴漂流靠岸的地方。一开始被怀疑为海贼的来袭,50天没有得到登陆的批准,但是,唐朝的官吏看到空海所写的请愿书,就理性地接待他们这些遣唐使,批准空海赴长安。
在法师曾逗留过的那片土地上,一边拍摄从海上升起的美丽日出,一边遥想空海上岸时的情景,不禁感慨良多。日中两国是搬不走的“永远的邻居”,拥有着世上罕见的“守望相助”的悠久历史。
今天有幸同各位分享我的体会,希望能继承先人们的伟绩,重树开拓未来的决心。
最后,祝愿与会的朋友们身体健康、万事顺遂、日中关系取得更大的发展,并再次对有关人士为举办本届论坛付出的努力致以由衷的敬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