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通渭县中日友好沼气池建设项目”的竣工仪式举行
(10.05.13)
5月13日,在甘肃省通谓县举行了2007年度利民工程 人的安全保障无偿资金援助项目“甘肃省通渭县中日友好沼气池建设项目”的竣工仪式。本馆奥正史・一等秘书,中方赵众伟・县委副书记等出席了该仪式。
(1)项目名称:甘肃省通渭县中日友好沼气池建设项目
(2)受赠单位:法国沛丰协会北京代表处
(3)项目概要:
对甘肃省通渭县鸡川镇的许堡、上马、太平3村的示范家庭170户,提供建设沼气池的建设资金。另外,沼气回收用的橡胶管(沼气池开始到家庭内部回收用)沼气灶和其他附件设备一套由甘肃省通渭县乡村发展协会提供配套资金加以整备。以减轻收集木柴、麦秆等燃料的劳动负担、提高地域的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效率为目的。
(4)项目背景及需求:
通渭县位于距甘肃省省会兰州市东南约180公里,处于年平均气温7.6度,年降水量340毫米寒冷干燥的严酷环境之下。而且,因被保水性差的黄土所覆盖,没有肥沃土壤,农业基础脆弱,也无值得一书的产业。县民平均年收入不足1,700元(约2万6000日元),非常贫困,所以该县被指定为国家级贫困县。本项目所在地的县东部鸡川镇更是贫穷,镇居民平均年收入在1,500元(约2万3000日元)之下。
项目所在地的地区居民主要以木柴和干燥的麦茎等作为日常做饭的燃料。1天所需燃料,例如5—6人的家庭,需要干燥的麦茎达20公斤。这些燃料,居民自己要每天用大筐来收集,因此居民为确保每天的燃料耗费很大的劳动。
木柴、干燥麦茎等燃料的恒久使用也导致对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另外,使用时因产生大量的煤烟而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各家的厨房的天井变得全黑,现状让人担忧对自然环境以及每天在厨房做家务的妇女健康的影响。
沼气是家畜、人的粪便自然发酵而成之物,通过它代替木柴、干燥麦茎用于主要燃料可以减轻捡柴的劳动负担和保护自然环境。而且,还可以利用于屋内沼气灯照明,而沼气发酵后的残渣也可作为优质肥料使用等富有多方面益处,因此居民的需求也很高,沼气回收利用体系主要在中国内陆地区急速普及开来。
该县也从减轻劳动负担、保护自然环境等观点出发,希望扩大沼气的使用,但正如之前所述,该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状况严峻(2006年财政收入:2,216万元、支出:3亿多元),另外,受援团体为推进普及而采取预算措施也比较困难,因此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援助请求。
(5)援助效果:
许堡、上马、太平3村的示范家庭170户873名居民(许堡村:60户292名、上马村:70户386名、太平村:40户195名)的捡柴负担减轻。另外,将沼气作为代用能源进行使用,可为保护地区自然环境保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进居民健康做出贡献。
(6)援助限额:86,194美元(2007年8月6日现在:9,998,504日元、相当于649,902元)
|